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学院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王继雨:中国法治国际传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在第三届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发布日期:2022-11-25   点击量:

编者按:2022年11月20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和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秘书处协办,第三届“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涉外法治与国际传播”。代理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王继雨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以下转发该致辞全文,供分享与交流。


中国法治国际传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在第三届“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王继雨


尊敬的马怀德校长、时建中副校长、黄进教授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参会代表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云端,参加第三届“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首先对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也非常荣幸受邀参会,并稍后与黄进教授一起发布2022年“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十大典型案例”。在此谨代表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向主办方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表示由衷的感谢。向参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

前不久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2021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这次“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体现了主办方所代表的知识界和传播界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并善于把握时代主题,踏准时代节奏,抓住时代标识,弘扬传播时代文化精髓,向世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自信和担当。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做好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向国际社会阐发我国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不仅是当代法学、社会学应该思考研究的课题,也是文化和国际传播需要共同关注的话题,还是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发展故事的时代课题。下面,我结合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的工作职责,就如何做好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工作,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理解当代中国,做好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是时代命题,也是法治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对法治建设专章部署,这为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华民族的法治现代化正确道路。中国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符合中国国情,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现代化。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探索自我治理的重大成果,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各领域的现代化探索和成功实践一起共同铸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叙事,具有极其鲜明的中国文化精髓和中华文明特色,也体现了全人类文化文明的共同价值。在新时代,无论是继续在现代化建设中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还是向世界阐释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国文化文明新形态及其承载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都涵盖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这个时代命题和重大议题,这是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的应有之义,也是法治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文化传播的职责所在。

二、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是构建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迫切需要国际影响力话语权的提升。立足新时代的国际法治舞台,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恰逢其时。正如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指出,中国的翻译事业正在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使命转变。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是构建自信自强、自塑与他塑结合的 “法治中国”话语体系和传播体系的必然要求。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建立具有自立自主叙事能力的中国法治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向世界准确解释、说明和译介中国特色的法治理念和制度,有助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自主权。加强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传播中国法治精神,用翻译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帮助国外民众了解中国法治建设进展,对传播依法治国国际形象,展现可信、可敬、可亲的中国意义重大。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于2021年在原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和中国翻译协会秘书处基础上组建而成。翻译院肩负着国家赋予的六大职能,其中包括组建“翻译国家队”,开展领袖著作和国家重要文献文件的翻译,承接国家重大外宣翻译工程项目。翻译院愿与包括政法大学在内的业界同仁一道,共同致力于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围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进程,策划推出“法治中国”系列翻译工程,共同构建中国法治国际传播的完整叙事,向世界全面、精准地对外译介中国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推动国际社会在法治方面的“知华、友华”。

三、建设高端法治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为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打造人才“蓄水池”。

在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工作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我们在国际上还存在“对外有理说不清,甚至不会说、说了听不懂、懂了不敢信”的问题。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律翻译人才的缺失。当前,我国翻译人才普遍存在“有高原、缺高峰”,尤其是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高水平外语写作人才、中译外高端翻译人才以及包括法律文本翻译、法庭翻译、同声传译在内的高端口译人才需求有余、供给不足,制约中国话语的表达和转化,也影响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能力的构建。因此,锻造一支符合国家需求的、能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是构建涉外法治话语体系、做好中国法治国际传播的关键。

中国翻译协会作为我国翻译领域唯一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成立40年来,为有效提升国家整体翻译能力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译协目前有16家分支机构,其中法律翻译委员会自2016年成立以来,积极助力国家涉外法治建设,在法律翻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法律专著翻译出版、法规译审和智库咨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翻译院愿充分发挥译协秘书处的作用,与包括政法大学在内的高校和机构一起,共商共建中国法治翻译人才“蓄水池”,为建设中国法治翻译国家队培养汇聚法律翻译后备力量,为做好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提供人才支撑。

四、搭建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交流平台,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长期以来,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和中国翻译协会,充分利用各种国际交流机会,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翻译领域最新成果和进展,与各国译者共同架设以文明、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的世界翻译之桥。通过推动翻译考试国际化,与海外院校合作设立海外考点,目前与俄罗斯、白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合作共同组织国际化考试,搭建人才培养及人才评价孵化使用交流合作平台机制。中国译协自1987年正式加入国际翻译家联盟以来,积极参与国际译联相关活动,参与组织主办世界翻译大会、发起亚太翻译论坛等世界性、区域性翻译大会、国际翻译人才发展论坛等活动,建立了与各国翻译界友好交流机制。翻译院将愿意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与各方共享以上平台和机制,加强协同协作,共商共建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交流平台机制,推动中外法治交流,促进文明互学互鉴、文化繁荣进步。

五、共同开展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品牌活动,打造传播高地、形成示范效应。

党的二十大提出秉承“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价值,是中国促进世界各国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建立公平公正的全球治理体系,这必须有公平公正的国际法治体系来保障。今天举行的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三届,也是翻译院参与的第一届,体现了法律工作者和国际传播工作者秉持这一全球价值、肩负全球责任的智慧和作为。本届研讨会的主题聚焦“涉外法治与国际传播”,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研讨,立意深远。做好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通过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强国内治理经验向国际的传导,加强与各国在法治领域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促进国际法治发展,实现共赢共享,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愿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与主办方和协办方等各方一道,携手合作,共同组织开展中国法治国际传播研究、宣介等系列品牌活动,打造中国法治国际传播高地,高举“法治中国”国际传播文化标识和名片,弘扬中国法治文化精髓,彰显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文明形态,用翻译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预祝本届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        邮编: 100088

电话: 010-58908021       传真: 010-58903012

邮箱: qmyfzg@cupl.edu.cn  


研究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