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成果 -- 正文

图书分享|刘静坤、赵春雨主编《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编注:条文·适用·案例》

发布日期:2023-12-18   点击量:

图文转载自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中法图

证据是诉讼的灵魂和基石,任何人都必须尊重证据所展现的真相。法律适用作为一个复杂的过程,有鉴于我们每个人所处立场、所站的角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往往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看法,认识也存在较大偏差。于法律人而言,欲不断提高分析、判断和运用证据的能力,避免先入为主,除开需要认真对待个案,让有效辩护靠近我们之外。还必须在研习相关证据规则条文、理解关联法律适用和诊断司法实务个案方面加强积累和学习,努力形塑自己的证据规则体系思维。特别是于刑事法律人而言,欲修成上述圣继之学,拥有一本逻辑顺畅、体系完备、务实管用的证据指引书,自然亦是必须。

 


 

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编注:条文·适用·案例

刘静坤 赵春雨·主编

 

刘静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曾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挂职云南省公安厅厅长助理。参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改革、量刑规范化改革等中央司法改革项目。出版《刑事程序的权利逻辑》《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公正何以难行》《刑事诉讼法注释书》《证据原理》《犯罪心理学》《犯罪重建》《司法错误论》《The Exclusionary Rule of IIIegal Evidence In China》等著作、译作十余部。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政法论坛》《人民日报》《法治日报》等发表文章百余篇。

 

赵春雨,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刑事法律事务部(二部)主任,盈科全国刑事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犯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律师协会刑法专业副主任,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刑事业务研究会主任。受聘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名校法律硕士兼职导师。主编《“盈”的秘密:有效辩护的47个制胜思维》《“盈”的秘密2:有效辩护的53个证据突破》等系列作品。 

诉讼流程关键环节全面分析

证据原则证据规则层层递进

证据规范案例指引多维透视

一般规则特殊规则体系发展

系统梳理和展述证据规则相关

证据收集规则  证据审查规则

庭审举证、质证规则  证据排除规则

证据认证规则  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常见犯罪的证据指引

本书作为证据规则的专门工具书,旨在对现行刑事证据规则进行系统梳理,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向读者展现证据收集、审查、分析与运用的法律规范和实践要点。研究和运用本书相关内容,有助于侦查机关从源头上规范取证工作,防范非法证据等证据风险;有助于检察机关全面审查在案证据,审慎作出是否起诉的决定;有助于辩护律师发现证据漏洞,通过证据之辩实现有效辩护;有助于审判机关综合研判全案证据,准确查明事实和定罪量刑;有助于法科研习人员牢固树立证据思维,为从事法律研究和司法实务奠定基础。

法律原则代表着立法的价值取向,对法律制度的塑造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书作为一部以实践为导向的书籍,并未对相关证据原则进行专章阐释,而是将这些原则融入证据规则的解读之中。原则与规则并非总是一一对应关系。一项原则可以反映在不同规则之中,一条规则也可以蕴涵不同原则。

本书整体架构体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内在逻辑,即以刑事诉讼法的原则性规定为引领,整合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出台的解释性文件,从而全面、系统地展现证据规则的全貌。读者在阅读具体的证据规定时,可以秉承“从原则到规则,从规则到原则”的辩证思维。例如,本书前三部分按照诉讼程序排列,每个程序都包含了不同的证据原则与规则,有助于通过对证据原则的把握,更好地理解相关规则的内涵。

从比较法看,我国的证据制度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在逻辑。在刑事诉讼法的基本规定基础上,我国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证据制度。证据规则与诉讼制度始终存在紧密的嵌套关联。鉴于此,对于证据规则的理解与运用,需要结合刑事诉讼的基本安排

本书第一至三部分按照刑事诉讼流程对证据规则进行整序,分成取证、举证、质证、认证等相对独立的阶段,并在各个阶段区分不同主体、不同证据类型等因素进行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第四至六部分按照证据排除规则、证据认证规则、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顺序,介绍了证据审查和运用的核心内容。这一基本结构表明,证据规则既与诉讼制度存在耦合关联,也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

对证据规则的理解与运用,离不开相应的理论储备,更不能脱离司法实践。关于证据原理的把握,既要熟知相关证据规范的要旨,也要了解司法证明的规律。本书在每一规范条文之后,设置了立法释义、重点解读等板块,帮助读者理解条文背后的理念及其旨在解决的问题。

除了对证据规范的解读外,本书在相应条文后设置了案例与要旨板块,结合具体案例精准解读条文的适用要点。立足指导案例、公报案例和典型案例,读者可以进行证据专题的类案检索。实践表明,只有充分整合证据原理、证据规范、典型案例,才能实质性地提高证据运用效能

每类证据都有独特的证明价值,也有自身特殊的证明风险。与之类似地,每类案件都有独特的证据体系,需要立足类案特点进行取证和证明。在具体个案中,既会遇到普遍性的证据问题,也会遇到独特性的证据难点。立足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以既有证据规范为基础的类案证据指引,是对传统证据规则的体系化拓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针对类案证明的特殊要求,本书第七部分设置了常见犯罪的证据指引,包含了食品药品环境犯罪、金融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信息网络犯罪、毒品犯罪、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涉未成年人犯罪类型。随着司法专业化逐步推进,可以预见,更多常见犯罪的证据指引将会陆续出台,为司法实践提供更加具体、明确的参考。

法律工具书的编写没有通例。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证据法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和规律。编写一本逻辑顺畅、体系完备、务实管用的证据指引书,显然并非易事。总体上看,统筹宏观与微观、体系与要素、理论与实践、普遍与特殊,既是本书的主要特色,也是证据思维的内在要求

本书由刘静坤和赵春雨确定框架并统稿审定。各位编者既有理论素养、实践经验,也有专业志趣、敬业精神。在此表示感谢!因水平有限,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 ━ ━ ━ ━

第一部分 证据收集规则


专题一 刑事取证的基本原则

1全面、客观取证原则

2合法取证原则


专题二 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则

3传唤犯罪嫌疑人的程序

4传唤、拘传的持续时间限制

5讯问犯罪嫌疑人的人数

6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场所

7讯问犯罪嫌疑人应个别进行

8侦查人员讯问前的程序告知

9侦查人员讯问的方式

10讯问聋、哑、不通晓当地语言文字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程序

11讯问笔录应由犯罪嫌疑人核对确认

12犯罪嫌疑人自行书写供述

13对讯问过程的录音录像


专题三 询问证人、被害人的规则

14询问证人的程序

15询问证人的法律责任告知程序

16证人作证的义务及法律后果

17询问笔录的制作要求

18询问被害人的程序


专题四 勘验、检查的规则

19勘验、检查的主体和对象

20现场保护和通知义务

21勘验、检查的程序规范

22尸体解剖程序

23人身检查程序

24勘验、检查笔录的制作要求

25复验、复查程序


专题五 搜查的规则

26搜查的范围

27搜查的主体

28持证搜查及例外情形

29搜查的见证人制度

30搜查笔录的制作要求

31公民提交证据义务与强制搜查


专题六 查封、扣押、冻结的规则

32查封、扣押的对象及保管要求

33查封、扣押的程序

34解除查封、扣押、冻结

35扣押邮件、电报的程序

36电子数据的扣押、封存、冻结

37有组织犯罪案件涉案财物处理

38经济犯罪案件涉案财物处理


专题七 鉴定的规则

39鉴定的对象和主体

40鉴定的程序和法律责任

41鉴定意见的告知及异议处理

42精神病鉴定期间的扣除

43关于鉴定意见的专门性规定


专题八 辨认的规则

44辨认的要求


专题九 侦查、调查实验的规则

45侦查、调查实验的规则


专题十 技术侦查、调查的规则

46技术侦查、调查措施的适用范围

47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规范

48技术侦查措施的实施规范

49秘密侦查的适用程序

50技术侦查证据的使用规范


专题十一 域外证据的取证规则

51域外证据的取证规则


专题十二 律师收集证据规则

52辩护人的申请调取证据权

53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第二部分 证据审查规则


专题一 侦查终结阶段的证据审查规则

1侦查机关对证据收集合法性的审查

2重大案件侦查终结前的讯问合法性核查

3人民检察院对证据合法性的调查核实


专题二 审查逮捕(审查起诉)阶段的证据审查规则

4审查逮捕(审查起诉)阶段核实证据

5审查逮捕(审查起诉)阶段排除非法证据


专题三 审查起诉阶段的证据审查规则

6人民检察院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

7人民检察院审查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录音、录像

8人民检察院询问诉讼参与人的程序

9人民检察院补充鉴定的程序

10人民检察院复验、复查的程序

11人民检察院对证据存在疑问的审查


专题四 审判阶段的证据审查规则

12物证、书证的审查

13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的审查

14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

15鉴定意见的审查

16勘验、检查笔录的审查

17辨认笔录的审查

18侦查实验笔录的审查

19视听资料的审查

20技术调查、侦查证据的审查

21专门报告的审查

22行政执法证据的审查

23域外证据的审查


第三部分 庭审举证、质证规则


专题一 庭前会议的证据争议处理规则

1了解证据情况

2因证据问题召开庭前会议

3控辩双方申请调取新证据

4确定庭审调查事项

5公诉人对证据收集合法性加以说明

6撤回排除非法证据申请

7检察院撤回证据

8检察院补充材料或撤回起诉

9庭前会议报告


专题二 庭审调查的举证、质证规则

10庭审质证规则

11庭审质证内容

12庭审质证方式

13庭审质证的例外情形

14启动非法证据调查

15法庭对证据收集合法性进行调查

16检察机关对证据收集合法性进行说明

17法庭对非法证据的处理

18控辩双方有权提请证人、鉴定人等人员出庭、出示证据

19法庭对控辩双方申请的处理

20人民法院依职权通知证人、鉴定人等人员出庭

21证人应当出庭的情形及例外

22强制证人出庭作证

23出庭作证证人证言的证明效力

24证人拒绝作证的法律后果

25法庭对出庭证人、鉴定人等人员身份的核实

26对出庭证人、鉴定人等人员的发问顺序

27对出庭证人、被告人、鉴定人等人员的发问规则

28法庭对发问不当的处理

29证人、鉴定人等人员不得旁听审理

30鉴定人应当出庭的情形及拒不出庭的后果

31控辩双方对无异议的证据的举证规则

32对物证、文书的审查辨认、宣读(最佳证据规则)

33法庭对有疑问证据进行调查核实

34申请新证人、新物证、重新鉴定或勘验

35检察机关在审判期间补充侦查

36法庭向检察机关调取证据

37法庭建议检察机关补充侦查

38对采用技术侦查、调查措施收集的证据的审查原则

39同案或关联案件被告人到庭对质

40对量刑证据的调查

41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特殊规定


专题三 认罪认罚案件的举证、质证规则

42认罪认罚自愿性、合法性审查

43法庭调查围绕与量刑有关的证据进行

44证据开示制度

45发现非法取证行为的处理


专题四 二审、再审案件举证、质证规则

46二审案件举证、质证规则

47再审案件举证、质证规则


第四部分 证据排除规则


专题一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排除非法证据的一般规定

2非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排除规则

3重复性供述的排除规则与例外

4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的排除规则

5物证、书证的排除规则


专题二 关联性规则

6关联性的一般要求

7欠缺关联性排除规则


专题三 瑕疵证据排除规则

8物证、书证存在瑕疵的处理

9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存在瑕疵的处理

10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存在瑕疵的处理

11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存在瑕疵的处理

12鉴定意见存在瑕疵的处理

13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存在瑕疵的处理


专题四 有限的传闻证据规则

14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规则


专题五 意见证据规则

15意见证据规则


专题六 失真证据排除规则

16物证、书证失真排除规则

17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失真排除规则

18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失真排除规则

19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失真排除规则

20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失真排除规则

21境外证据失真排除规则


专题七 传来证据规则

22最佳证据规则


第五部分 证据认证规则


专题一 证据认证规则

1未经质证不得认证

2对证据真实性、证明力的审查要求


专题二 证据印证规则

3证人翻证印证规则

4被告人翻供印证规则


专题三 补强证据规则

5对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的被害人、证人和被告人所作的陈述、证言和供述的补强

6对与被告人有密切关系或利害冲突的证人的证言的补强


第六部分 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专题一 证明责任规则

1公诉案件的证明责任

2审判监督案件的证明责任

3自诉案件的证明责任

4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证明责任

5量刑事实的证明责任

6非法证据申请方的初步举证责任

7证据合法性的证明责任

8证明责任倒置规则


专题二 刑事证明标准

9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的证明标准

10公安机关侦查终结案件的证明标准

11检察机关侦查终结、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
12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的证据标准

13人民法院一审案件的证明标准

14人民法院二审案件的证明标准

15适用速裁程序案件的证明标准

16被告人缺席审判案件的证明标准

17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

18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


专题三 孤证不能定案规则

19只有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不得认定有罪

20隐蔽性证据的先供后证规则


专题四 间接证据定案规则

21运用间接证据定案的条件


专题五 疑罪从无规则

22排除非法证据后证据不足的,不得移送审查起诉

23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24因证据不足撤回起诉

25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26证明被告人相应法定责任年龄证据不足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认定


第七部分 常见犯罪的证据指引


专题一 食品药品环境犯罪

1行政监管部门收集证据的效力

2对有关明知等主观故意事项的认定规则

3有关专门性问题的认定途径

4涉案物品的检验、鉴定和认定程序

5专业问题的双向咨询和技术支持机制

6对环保执法、技术人员出庭的要求


专题二 金融犯罪

7证券监管机构随案移送证据的效力

8涉众型金融犯罪取证规则

9证据交换共享机制

10检察机关办理涉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的证据收集、审查与运用

11非法集资刑事案件中主观故意的认定

12有关案件犯罪金额的认定

13信用卡犯罪中“催收”的证明要求


专题三 黑恶势力犯罪

14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的证据要求

15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的法庭举证、质证要求

16网络涉众型黑恶案件的证据认证原则

17黑恶势力犯罪案件中的证人保护措施


专题四 信息网络犯罪

18信息网络犯罪案件调查核实过程中收集材料的证据效力

19向网络服务提供者调取电子数据的规则

20异地询(讯)问规则

21异地调查取证规则

22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材料的特殊使用规则

23境外证据的收集和使用规则

24涉及海量证据材料的信息网络犯罪取证和认证规则

25检察机关庭审举证方式

26关于明知要素的认定

27网络犯罪案件的账户资金推定规则


专题五 毒品犯罪

28毒品犯罪案件中主观明知的认定

29毒品提取、检验等程序

30特殊毒品犯罪案件被告人供述的认定

31缴获毒品的管理

32毒品犯罪案件公诉证据标准

33部分地区公安司法机关毒品犯罪案件证据收集及审查指引


专题六 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

34醉驾案件证据收集要求

35认定醉酒的依据


专题七 涉未成年人犯罪

36法定代理人、合适成年人到场及相关证据补正、排除规则

37对未成年人年龄证据的审查与认定

38涉未成年人犯罪的取证和审查判断要求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        邮编: 100088

电话: 010-58908021       传真: 010-58903012

邮箱: qmyfzg@cupl.edu.cn  


研究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  |  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